大明王朝,原本按照朱元璋的剧本,应该是一出大家庭和和睦睦、携手建设新中国的正剧。结果偏偏杀出个“削藩令”——年轻气盛的朱允炆决定要收拾一群叔叔,结果炸锅了。主张削藩的朝臣和各地手握重兵的藩王们,分成了两派:一边喊着“帝国要稳”,一边磨刀霍霍准备防身。朱允炆焉能想到,做侄子的伸手要权,做叔叔的却直接举兵造反?最戏剧的是,家里最能打的朱棣,装疯卖傻一阵,突然亮剑:“侄儿,叔叔要带你玩个大的!”舆论一时分不清到底该站哪边——皇帝还是手握重兵的燕王?
事件一步步升级,像剥洋葱一样揭开。削藩运动开始,朝中“改革派”大臣齐泰、黄子澄精心筹划,正打算敲山震虎。可面对曾与蒙古铁骑搏杀多年的朱棣,朝廷的文绉绉策略像纸糊的盾牌。百姓议论纷纷:“三个叔叔绑一块儿,皇帝还吃得消?”有支持朱允炆的说:“得让中央撸起袖子治治这些地方豪强!”也有同情王爷的:“谁愿当镇守边疆的炮灰,还不让人在自家地盘有点派头?”普通人只希望别再打仗,米粮涨价就够呛了,哪还顾得了谁更有理?
展开剩余67%三年下来,战场硝烟散尽,终于暂时归于平静。朱棣赢了,登基当了皇帝。一夜之间,南京城换了天。表面上大家装作若无其事,新皇帝上台,建文帝兄弟们还在。朱棣象征性地降了侄子爵位,圈禁为“守陵人”。可明面上的安宁下,是人人自危的深夜。有人嘀咕:“横竖都是皇家的骨肉,朱棣真会忍长久?”也有人乐观:“反正都成阶下囚了,小心点能活下去。”但四叔朱棣真正想的有谁看得清?熟悉历史的都知道,没有趁手的兄弟,皇帝晚上才能睡得安稳。
转折点来了。烧成灰的恩怨突然重新燃起。四叔朱棣高举“国赖长君”,“成王之弟”却始终是盘旋在心头的魔咒。朱棣一面大肆清洗异己,加送仇恨大礼包。他不光将朱允熥、朱允熞、朱允熙三兄弟分开安置,还以反而有罪之名,将他们公然贬为庶民。不久后,朱允熙又神秘地在家中火灾身亡,母亲安然无事;朱允熞郁郁而终,朱允熥莫名卷入谋反案后暴毙。按说这些起初无权无势的侄子,连根草都不如,却一个接一个“巧合”离世。前朝正统的血脉,好像被命运设了关卡,永远没有翻身机会。
江山换了主人,但宫墙之内暗流不绝。朱棣以为用雷霆手段可以让大明铁板一块,其实只是换了个大号的“家庭矛盾”。朱允炆的下落成了未解悬案,本以为斩草除根就能万事大吉,不料朝中士人、江南百姓心中始终有根刺:“叔夺侄位,不顺天理。”而幸存下来的朱文坤、朱文圭,被圈禁五十年,放出来连牛马都认不清。分歧越来越深,支持明成祖的称颂开创“永乐之治”;痛惜建文正统的,只觉得家破人亡血泪斑斑。这场“兄友弟恭”的肥皂剧,怎一个‘无解'了得?
说来说去,大明这出宫廷戏怎么看都有点别扭。不就是侄子坐了皇位,叔叔心里不服气吗?史书上都夸朱棣有本事、敢当“开疆拓土的雄主”,结果杀伐不断,连自家小侄子都不放过。你说这样的传统得表扬?真该让他们多读读“和气生财”。朱棣这一折腾,表面上是消灭了隐患,真相却是,后代照样没少起风波:史上明英宗被俘,明末宗室因过去的血债被清理。想靠“杀光对手”给天下换来太平,无非是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”。嘴上说家事家事,最后办的事,跟西汉七国之乱有啥两样?真得“好好夸一夸”朱棣,毕竟历史上能把自己家杀成一片狼藉的皇帝,也不多见。
大家说说股票配资公司网站,这场侄叔之争——到底是“国家大义压倒亲情”,还是“夺权的遮羞布”?你觉得朱棣算千古一帝,还是历史上精于算计的权谋家?支持他的说“没有朱棣,哪有后来的繁盛”;替建文叫冤的,感叹一场豪门惨剧。有人认为铁腕才能养国运,有人觉得仁政才是长久之计。那么,权力面前的亲情,都只是个摆设吗?你站哪一边?评论区聊聊,你心里的“正统”到底该是谁。
发布于:陕西省金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